癥狀
一般6月下旬紅皮云杉當年生嫩葉上出現淡黃色的段斑,其上成行排列黃褐色至黑褐色小點,即病原菌的性孢子器,小點頂部有淡黃色密滴珠。數日后在性孢子器之間或對面,產生桔黃色微隆起橢圓形,或長條狀銹孢子器。病葉逐漸變?yōu)榈S色,密生桔黃色銹孢子器,發(fā)病嚴重的林分遠望整個樹冠呈現一片枯黃色。銹孢子器成熟后,包被膜陸續(xù)破裂,飛散出黃色粉狀的銹孢子,9~10月份病葉干枯脫落。
病原
杜鵑金銹菌(Chrysomyxa rhododendri De Bary)是長循環(huán)型生活史轉主寄生銹菌。在性孢子器和銹孢子器階段寄生在紅皮云杉(Picea koraiensis)當年新葉上,偶爾也生在魚鱗云杉上。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階段寄生在興安杜鵑葉上。
性孢子器生于嫩葉皮層下,黃褐色丘形小點,直徑0.15~0.24mm,高0.1~0.13mm,內含受精絲和性孢子,其頂部分泌蜜汁。性孢子為長橢圓形。無色,大小為5.1~8.3μm×3.1~4.6μm。
銹孢子器桔黃色,扁長柱形,長0.5~1.1mm,寬0.3~0.5mm,高0.8~1.2mm,銹孢子卵圓形,桔黃色,串生,大小為 20.3~27.5μm×16.8~22.4μm。表面具有疣,電鏡下可見表面分為疣區(qū)和光滑區(qū),疣呈塔形,平頂刺疣,光滑區(qū)似“U”字型,占孢子表面積約1/4~1/3左右。
夏孢子堆散生或密集生于葉背表皮下,后外露,尖塔形,有似包被?;恐睆?font face="Verdana">0.3~1.5mm,高1.2~2.0mm。夏孢子廣卵形,桔黃色,串生,具疣,大小為21.2~28.7μm×17.0~21.5μm。
冬孢子堆扁圓形,初生于葉表皮下后外露,棕紅色,直徑0.3~0.5mm,有的相連匯合成大冬孢子堆。冬孢子單細胞,無色、光滑,短圓柱形,串生,大小為10~20μm×10~16μm。冬孢子串鏈長達40~80μm,松散地連合成堆。
擔孢子鮮黃色,不規(guī)則圓形,表面具有短平頂疣,疏密不均,大小為22.0~24.7μm×16~21μm。
發(fā)生規(guī)律
1.侵染循環(huán):病原菌以夏孢子階段的菌絲在常綠灌木興安杜鵑葉上越冬,病部葉表面呈暗棕紅色病斑,第二年春逐漸發(fā)育。5月下旬~6月上旬,形成微隆起暗棕紅色冬孢子堆。6月中、下旬冬孢子成熟,在適宜的濕度條件下,萌發(fā)產生擔孢子。擔孢子隨風傳播,侵染云杉當年生嫩葉。云杉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發(fā)病顯癥狀。7月中旬至8月下旬,銹孢子器陸續(xù)成熟破裂,釋放銹孢子。銹孢子隨風傳播,侵染興安杜鵑。在葉背產生桔黃色夏孢子堆,夏孢子成熟飛散重復侵染杜鵑。秋末,以夏孢子階段菌絲過冬。
2.流行條件:此病原菌在我國是1928年在遼寧省鳳凰山首次發(fā)現,現分布全國10個省份,但都未引起云杉葉銹病流行成災。由于闊葉紅松林大量采伐,寄主紅皮云杉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的比例大量增加,中間寄主興安杜鵑大量繁殖遍山分布。病原菌經過幾十年,也大量積累,因此具備了銹病流行的基本條件。終于在適宜的氣象條件下,云杉葉銹病進一步發(fā)展蔓延流行成災。
3.病害與光照的關系:天然紅皮云杉幼、壯林,尤其是分布在公路兩側平坦、河谷地上,受光照時間較長的云杉林分病重,可能是云杉屬陰性樹種不宜長日照,致使抗病力減弱。
4.病害與林分類型的關系:云杉純林比各種云杉混交林發(fā)病重,一般在同一立地條件下,幼林比壯齡林重。
魚鱗云杉比紅皮云杉有較強的抗病性,天然魚鱗云杉很少發(fā)病。
防治方法
1.清除中間寄主減少侵染源:在興安杜鵑開花后,及時連根鏟除,特別是苗圃附近。
2.營造云杉與其他樹種的混交林。
3.苗床上用塑料薄膜做拱棚,直接阻隔病原菌的侵染,侵染期過后撤除拱棚,可以收到良好的防病效果。
4.苗圃和人工幼林在侵染期內,及時噴藥劑防治,可用97%敵銹鈉0.25%的藥液,加上0.2%洗衣粉或20%的粉銹寧200倍,每隔10~15天噴一次,連續(xù)2~3次。
新聞中心